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天才取決於後天的教育 (二)

令人遺憾的是,具有像威特父親那種思想的人仍然鳳毛麟角。在19世紀,心理學家們認為,天才只是發生於正常人中的某些極端個案。而且他們還認為,天才是遺傳而來的,天才的遺傳是心智能力遺傳的一部分。由於家庭成員之間的能力相似是一個已被接受的事實,家族中數代出現天才的幾率就較大,這使天才具有遺傳性的觀點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眾所周知,雅典儘管人口不多,卻出現了很多舉世聞名的天才人物。人種改良論者高爾頓將此歸結於希臘人是優秀人種的緣故。他說:「希臘人種優於我們歐美人,正像我們優於非洲土著人那樣。」遺憾的是,他絲毫不去關心天賦以外的東西所產生的重要作用。關鍵的一點是,他和許多人一樣,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的價值。雅典的天才人物之所以很多,希臘人的人種優秀也許是其中一個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早期教育已成為當時雅典社會的一種習俗。高爾頓對此卻毫無察覺。因此,他的天才觀就不能不帶有片面性。



    儘管高爾頓曾收集過一些所謂遺傳性天才人物的例子,但在我們看來,其中的許多例子也未必能站得住腳。很多即便具有天賦遺傳特性的人物如果沒有後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為天才。正如諺語所言:「天才不傳代。」當然,我們絕不是一點也不承認能力是可以遺傳的,而且從理論上講,能力的遺傳也是合乎邏輯的。即便我們相信能力是可以遺傳的,但遺傳論者必須要回答以下問題:為什麼天才的遺傳比肉體特徵的遺傳要少得多,以及為什麼天才遺傳的例子很少見呢?



    事實上,人種改良論者也承認,能力的遺傳從理論上講是合乎邏輯的,但是能力的遺傳並不像財產的繼承那樣。財產的繼承是現實的,能力的遺傳卻不是現實的。由父母遺傳給自己孩子的能力只是一種可能性,不發掘它就沒有效力,只有發掘了才會產生效力。



    天才的出現與天賦有關,但是,更要強調的是,孩子如果只靠天賦那將是一事無成的。孩子生下來即使具有很高的天賦,若得不到發揮,也是無濟於事的。社會上曾出現了很多具備很高天賦的孩子,可惜其中很多人由於得不到充分發揮而成為極平凡的人。儘管能力的遺傳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出現遺傳性天才的例子卻很少見,其原因就在於此。



    深受卡爾·威特影響的塞德茲博士說:「幼兒就像燒陶瓷的黏土一樣,教育得如何,決定他成就的大小!小孩只要從小接受教育,就可以成為音樂家、畫家、詩人、學者等等。」可是,有的人也許會說:「成為音樂家就需要有敏銳的耳朵,如果沒有敏銳的耳朵,多麼早教他音樂也不行。而敏銳的耳朵是一生下來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



    有沒有敏銳的耳朵,這是對大人或小孩長大以後才說的話。如果兩三歲開始訓練,是完全可以培養出敏銳的耳朵來的。心理學家所說的視覺型和聽覺型,也是後天的,不是先天的。在歐洲,有的人說如果三代都是音樂家,才能出一個大音樂家。這是從天才遺傳論的角度來說的,是很錯誤的。從莫扎特的例子來看,他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是由於他出生於充滿了音樂氣氛的家庭裡,從小就培養了對音樂的愛好。



    米開朗基羅生下來不久就被送到鄉下,寄養在別人家裡,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後來他說:不僅在這個家庭裡吃了保姆的奶,而且從小就愛上了錘子和鑿子。而他的家庭卻是非常有名的豪門世家,非常反對他成為雕刻家。但當心之火已經燃燒起來後,他父親也無可奈何了。



    林內家住在湖泊之濱,周圍有野花、有森林、有馬叫、也有小魚游泳。他所以能成為大生物學家,就是因為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總之,幼兒像製造陶瓷的黏土一樣,可塑性是很大的,環境和教育願把他培養成什麼樣就能把他培養成什麼樣。



    名人或學者的孩子不一定成為有名氣的人。過去有個學校,五六位教員在一次集會上做出一個結論: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績不好。這當然不是正確的判斷,而且,孩子能否成為偉大人物,只看學校的成績是難以斷定的。可是,偉人的孩子不一定是偉人,這卻是事實。世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是為什麼呢?這是才能的問題。才能這東西不光是遺傳問題,重要的是腦髓是否發達。



    我們決不否定遺傳的重要性,但是遺傳對孩子的命運來說,也決不像很多人認為的具有強烈的決定力。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威特警告人們:「不要失望,不要相信萬能,堅定不移地去做吧,你們的孩子也有成為偉人的可能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