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我國地震概況及預報水平

地震災害自古以來就是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中國史書《竹書紀年》中「泰山震」的記載是世界最早的地震文字記載。它記錄了公元前1830年發生的一次地震。
    強烈地震發生時建築設施倒塌,同時會引起山崩、滑坡、地基液化、地裂縫、噴砂、冒水等現象,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而且破壞性地震還能引發火災、水災、海嘯、泥石流和城市管道、交通通訊等生命線工程的破壞而造成次生災害。

我國地震概況

    地震活動地理分佈是不均勻的、大地震往往只在某些特定地區發生。地震活動頻繁且強烈區域稱為地震區,許多大地震集中的狹長地震稱為地震帶。中國可劃分為23個地震帶。
    1、郯城棗廬江帶。2、燕山帶。3、山西帶。4、渭河平原帶。5、銀川帶。6、六盤山帶。7、滇東帶。8、西藏察隅帶。10、東南沿海帶。11、河北平原帶。12、河西走廊帶。13、天水-蘭州帶。14、武都-馬邊帶。15、康定-甘孜帶。16、安寧河谷帶。17、騰沖-瀾滄帶。18、台灣西部帶。19、台灣東部帶。20、滇西帶。21、塔里木南緣帶。22、南天山帶。23、北天山帶。

    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佈廣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本世紀全球兩次造成死亡20萬人以上的大地震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死亡23.4萬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2萬人。

 

我國當前的地震預報水平

    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一大難題,是現代高科技的前沿課題。我國的地震預報由於國家的重視和其明確的任務性,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已居於世界先進行列,曾成功地對海城等幾次大地震做出了短臨預報,因此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做為唯一對地震作出過成功預報的國家,被載入史冊。
  但是,從世界範圍來說,地震預報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震的規律,我們的地震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經驗性預報,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局限性。我們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和現狀,大體可這樣概括: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我們做出的較大時間尺度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特別是臨震預報。

有地震異常就有地震嗎?

    在地震發生前,一般地都有大量的異常出現,但並不一定有了異常就發生地震,這個問題是比較複雜的。在實際的地震監測預報中發現,地震前兆有時具有非常複雜的屬性。除了有前兆異常出現並且隨後有地震發生的情況外,往往還有觀測到前兆後沒有發生地震的情況。那未為什麼有前兆不一定有地震發生呢?這是因為地震發生之前,在圍繞將要發生地震的那個地區(即震源區),是一個應力高度集中的地區。由於應力集中和加強需要有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所以如果我們的探測手段能正確地反映這個應力增強的過程,那末就等於正確地觀測到了地震將要發生的前兆。然而,在應力加強和能量聚積之後,以什麼形式釋放能量,則有多種途徑和可能。例如,能量可以以岩層突然的斷裂錯動形式釋放,這就有地震發生;也可以通過沿軟弱的結構面和斷裂的蠕動,或通過小幅度、大面積的地形變而釋放,這就無地震發生。這些不同的情況是由當地的地質條件所決定的。對此,我國已故的卓越科學家李四光先生早在1970年就深刻地指出,即使是到了地震預報過關了的那一天,地震預報也不可能是百發百中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