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孔子的貧富之道

儒家的入世思想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主張將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繁榮發展結合在一起。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碰到幾位隱居的人,他們認為世界太亂,不如明哲保身,自己找個偏僻的地方耕田,自食其力,不去管這個混亂的天下。孔子就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微子〉)意思是:人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如果人不與人類在一起,要與誰在一起呢?

   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入世性格,認為每個人都要在家庭、社會裏才有可能成長,因此儒家是從正面看待社會的。

 在〈子路〉中記載:孔子前往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這裏人口眾多啊!」冉有說:「人口眾多之後,接著應該做什麼?」孔子說:「使他們富裕。」冉有說:「如果已經富裕了,還應該做什麼?」

這裏提到三點:庶之、富之、教之。首先是肯定人口眾多。由此可見,儒家肯定生命的價值,反對自殺或殺人。

金錢的正面價值
   
接著,人口多了之後,就讓人們發財;有錢不是壞事,有錢可以使人自由。黑格爾(Hegel,一七七○~一八三一)說:「人的自由來自於私有財產。」比如你要在一天之內從南方到北方,可以乘飛機、搭火車,也可以坐汽車;但如果沒有錢,這一切都是空談。

因此人的「自由」,需要以金錢做為基礎,但金錢不是萬能的,我們不應該以它做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它只是中間的階段,亦即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所謂「必要條件」,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

  根據《孟子‧藤文公下》的記載,孔子過世以後,弟子捨不得離開老師,就為他守喪三年,然後才各自回家,繼續進行自己的生活與事業。只有子貢回到老師的墓前,蓋了一間房子,再守一個三年之喪,這除了對孔子的敬愛之心非常深刻外,他還需要有些金錢維持生活,才能連續守在墳旁五十個月。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年輕時很窮,後來做生意發了財,一生中經歷了貧窮與富裕。孔子曾說子貢沒有得到官府的允許,就自行做生意。春秋時代社會已經開始亂了,很多事沒人管,縱使沒有特許,也可以私下做一點生意,子貢就是這樣累積財富的(〈先進〉)。結果,他生意做得很成功,發了財;有了錢,他才有能力再多陪孔子三年。所以賺錢不是壞事,只要賺來的錢是正當的即可。

  第三點,是要「教之」,就是要讓人們受教育。好的教育讓人擁有正確的人生觀,知道人生的目的何在。以上就是儒家的人生觀:人口眾多,大家發財,接受好的教育。這裏把「教育」列為第三,並不是認為教育不太重要,卻反而是強調:教育是人類活著及有錢之後的「目的」所在。若不是為了受教育,則人們光是活著又有享受,就可能淪為孟子所說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藤文公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