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很大~生活休閒網's Archiver

ertebewwr1526 發表於 2013-2-16 17:51

徐新明:期待中華藝術宮更具親和力

 當前位置 |評論首頁>>正文
  期待中華藝術宮更具親和力

  2012年9月1日 09:31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新明 選稿:實習生 陸揚

  上海新添兩大文化地標。據昨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佈會透露,上海兩個重大文化專案——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這將成為上海新的“城市名片”。(8月31日《解放日報》)

  消息傳來,令人興奮!“中國館”華麗轉身為“中華藝術宮”,將使上海美術展覽面積得到飛躍的提升。現有的上海市美術館十分“逼仄”,面積僅0.68萬平方米,其展廳面積更小,僅有2千多平方米,不僅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館占地13萬平方米無法相比,而且與中國美術館2.8萬平方米,也相差甚遠。正因為如此,上海美術館許多展品只能“望而卻步”。去年3月,上海美術館免費開放,人流劇增,為安全考慮,不得不限制人流,引起公眾的不滿。如今,上海美術館搬遷入住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6.7萬平方米,展廳面積達6.4萬平方米,不僅為現有展示面積的10倍之大,且規模和配置在亞洲首屈一指,已接近法國奧賽博物館、英國泰特美術館等國際著名藝術博物館的面積水準,存在的問題迎刃而解。

  不過,中華藝術宮僅僅擴大展廳面積和配置還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成為上海新的“文化地標”和“城市名片”,還要在親和力下功夫。

  我認為,首先,中華藝術宮應該讓館藏藝術品“親近每一個市民”。美國博物館協會1990年在解釋博物館的定義時,將“為公眾服務”作為博物館的兩大核心要素之一。應該指出的是,近年來,中國新建的藝術殿堂遍地開花,也對公眾實行了免費的開放。但是,大部分美術館的富麗堂皇與前來欣賞藝術的觀眾寥寥無幾;展覽開幕的熙熙攘攘與平時的門可羅雀,都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說明不少美術館親和力顯得十分蒼白。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經驗值得借鑒。該館對來自社會的各種自發參觀者,隨時都備有免費的日常展覽專案程式安排表,供遊客索取利用;對於團體觀眾,還可以事先預約不同語言的服務;對聾啞者,有“手語解說”;對盲人,既有專門配備可以觸摸的館藏物品,由盲人自行觸摸,通過觸覺來感知藝術品,又有“口頭描述遊覽”,為盲人描述展品的視覺形態。所有這些,都是盡可能地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計畫、實施服務,將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解讀困難降到最低。

  其次,中華藝術宮要成為廣大市民的藝術殿堂,要創造更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提高參觀者的觀展舒適度。據媒體報導,中華藝術宮已準備展出1400餘張畫作。如按一分鐘看4幅畫作的速度,看完一次展覽也要花將近5個小時。向遊客提供講解、免費發放導遊圖也是海外大博物館通行的做法,這一方面可以避免遊客盲目尋找名畫,延長滯留時間,另一方面,提供不同觀展線路也能避免一些展館過於冷熱不均的現象。在展品選擇過程中同樣應有更親民的安排,海外大型藝術展館通常會特邀一些獨立策展人來選擇某一主題的展品,這樣的安排往往更能切中當下的公眾欣賞熱點,而優秀策展人獨特的藝術視角也往往能讓觀展者更瞭解藝術名作的源流與變異,對藝術作品產生更深刻的理解與頓悟。期盼中華藝術宮也能早日引入這樣的機制。

  再次,中華藝術宮在服務細節上應該更加人性化、服務態度更具親和力。這可否學習國外藝術館的服務?如國外博物館大廳的諮詢處提供免費導遊圖、活動專案和有關資料等,而且這些材料都有美、俄、中、英等多種語言。每個展館都有多種語言向觀眾進行講解。除重頭展覽,增加開放時間,也是吸引公眾手段之一。我們能否吸引城市上班族主流人群,不要“我上班他上班,我下班他也下班”?在澳大利亞,一些美術館為了融入市民生活,增加了夜間開放,給上班族提供欣賞美術作品的機會。世博會期間不少遊覽中國館的觀眾抱怨沒有休息區,這次中華藝術宮能否專門開設多個供參觀者休息的地方?能否多設餐廳、咖啡廳、紀念品商店、自動取款機、公共飲水臺、停車場等場所?除外,飲料、就餐價格能否平民化?

  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幸福指數的重要衡量尺度。我們期待中華藝術宮更親民,更具親和力,讓廣大市民可以品賞豐富多元的文化大餐,功能變得更加完滿、服務變得更加周全,使上海的藝術傳播力提升到新的高度。讓中華藝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